ad
中草药:山飘儿草
山飘儿草《*辞典》
【出处】《峨嵋药植》
【拼音名】ShānPiāoérCǎo
【来源】为龙胆科植物紫红獐牙菜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一年生直立草本。高30~40厘米。茎有棱,多分枝。单叶对生,叶片披针形。花顶生或腋生,紫红色。蒴果椭圆形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山坡草地。分布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【性味】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苦,寒。"
【功能主治】
①《峨嵋药植》:"治耳聋症"。
②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清肝利胆,除湿清热。治急性黄疸型肝炎,胆囊炎。"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【摘录】《*辞典》
山飘儿草《中华本草》
【出处】出自《峨嵋药植》
【拼音名】ShānPiāoérCǎo
【别名】苦胆草、草龙胆、青叶胆、水黄连、土黄连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龙胆科植物紫红獐牙菜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wertiapuniceaHemsl.[S.DucloxiiBurk.]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一年生草本,高15-80cm。茎四棱形,棱上有翅,中部以上分枝,枝斜伸而开展。叶对生;无柄;叶片披针形、线状披针形或狭椭圆形,长可达6cm,宽至1.5cm;茎上部叶较小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枝收缩;叶脉1-3条,在下面明显突起。圆锥状复聚伞花序,开展,花多数;花梗细,长可达3.2cm;花不等大,顶生者大,侧生者小,5数,稀在小枝上偶有4数;花萼绿色,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;花冠暗紫红色,直径1-1.5cm,先端渐尖,具长尖头,基部具2个长圆形腺窝,深陷,沟状;边缘具长柔毛状流苏;雄蕊5,花丝线形;子房椭圆形,无柄,花柱短,柱头2裂,裂片半圆形。蒴果卵状长圆形,无柄,长1.2-1.5cm,先端渐狭。种子长圆形,黄褐色,表面具小疣状突起。花、果期9-1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3800m的山坡草地、河滩、林下、灌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【性状】性状鉴别全草长约30cm。主根淡黄色。茎细,四棱形,具窄翅,上部多分枝。单叶对生,多皱缩,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。两端渐尖,叶脉1-3条;质较厚。有时可见圆锥花序,花暗紫色,花冠5深裂,偶4深裂,裂片披针形,先端具芒尖,基部有2个腺体,其边缘有流苏状毛。气微,味苦。
【化学成份】全草含当药苦甙(Swertiamarin)[1],1,7-二羟基-3,8-二甲氧基呫吨酮(gentiacaulein),对叶当药呫吨酮(decus-satin)[2,3],齐墩果酸(oleanolicacid)[2],3-O-去甲基紫药双呫吨酮甙(3-O-demethylswertipunicoside)[4],紫药双呫吨酮甙(swer-tipunicoside)[5],紫药甙(swertiapuniside),杧果甙(mangiferin),1,5,8-三羟基-3-甲氧基呫吨酮-8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swetiano-lin),雏菊叶龙胆酮(bellidifolin)及1,3,5,8-四羟基呫吨酮(1,3,5,8-tetrahydroxyxanthone)[6]。花含当药苦甙,当药甙(sweroiside)及龙胆苦甙(gentiopi-croside)[2]。
【性味】苦;性寒
【功能主治】清肝利胆;清热解毒;利湿。主急性黄疸型肝炎;胆囊炎;风热感冒;风火牙痛;咽喉肿痛;消化不良;急性菌痢;泌尿系感染;耳鸣耳聋;烧烫伤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5-15g。外用:适量,熬膏外搽。
【各家论述】1.《峨嵋药植》:治耳聋症。2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清肝利胆,除湿清热,治急性黄疸型肝炎,胆囊炎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转自www.118cha.com
ad
中华本草 查询结果由 118cha.com 提供 [复制结果]